首页 > 正文

冲突与共容——论冷战后东北亚的两种战略态势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31 13:55:30

内容提要:在冷战后东北亚的战略发展态势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战略。一种是发展战略,中国、日本和俄罗斯都属于这种类型,其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主张多极化;另外一种是美国奉行的霸权制衡下的均势战略,其最高目标是维护美国的独霸地位。这两种战略既有目标取向的相异,本质上具有竞争性,又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共容性。两种战略交错运行的结果,将使东北亚成为率先实现多极化的地区,从而为世界范围内的多极化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关键词: 冷战后 东北亚 发展战略 均势战略 冲突 共容

一 发展战略

东北亚是一个存在巨大变化潜力的地区,这种变化的潜力主要体现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奉行的发展战略上。

回顾冷战时期,最具有革命性的两件大事,一是日本通过一条新型的国家发展道路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另一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确立了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审视后冷战时期,日本与中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样引人注目。

二战结束之初,日本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1945年,国民的恩格尔系数超过60%,这意味着人们为每日的温饱而疲于奔命。日本的工矿业生产仅仅是战前的26.4%,钢产量只相当于战前的3%,日本沦为一个“乞丐”国家。当时世界普遍认为,日本的前景是退回到自给自足的小国地位。

然而,“冷战”这个特殊的环境拯救了日本,使日本得以在经济战为主体的战场上捷足先登,并且通过这一新的历史道路走向了再生。日本在两极体系下,抓住了冷战提供的历史机遇,由美国提供安全保护,“免费搭车”,利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美国产业调整的机会,倾全力发展经济,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东方魔术般的经济奇迹,经过战后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日本不仅较早地摆脱了二战的阴影,而且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东亚现代化的先驱国家。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日本不甘心只做一个经济大国,面向未来,日本奉行全方位发展战略,这就是在确保经济大国地位的同时,决意成为军事大国,进而成为政治大国,参与全球事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走向军政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1991年5月3日,当时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发表演讲,宣称“在国际秩序发生重要变化的时代,我感到日本被期望对亚太地位做出更大贡献,这种贡献不单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也在政治领域”。目前,日本正要走向“普通国家”,而走向普通国家的含义,就是主张把在军事上自我约束的日本变成与其他国家(其实是其他大国)别无二致的日本。苏联解体以后,日本政府仍然一味地强化《日美安保条约》,还强行通过了“周边事态法”和“有事法案”,目前,日本自卫队已经踏上了伊拉克的土地,日本还在连年悄悄地增加国防预算,总额已经达到世界第二位,这些都表明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步伐已经明显加快。

日本还在积极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并希望通过此举一跃成为政治大国,进而能与其他大国共同发挥领导世界的作用。为此,日本做了不懈的努力,例如通过增加联合国会费购买“入场券”,通过日元贷款、无偿援助、技术合作以及青年海外协力活动等形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援助,努力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从1981年到2000年,日本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援助国,目的就是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在美国忙于冷战之际,日本却悄然完成了一场经济上的革命,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奉行多面发展战略,追求全方位的影响,力图再次走上权力的巅峰,只是这种权力的形态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了。

几乎在日本完成经济革命的同时,社会主义中国以一种新型的政治大国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1971年,第26届联大以76票对35票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社会主义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正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全面的遏制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在对外政策上向苏联“一边倒”,其巨大的国际意义被“冷战”的冰川所覆盖。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开始以独立的姿态走上国际舞台。1971年,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历史上美国总统首次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表示:“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实质是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的开始,它表明中国战略地位的上升。

中国成为新型政治大国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它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向了全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出现标志着国际关系基础将发生重大变化,也预示着国际新秩序建构的发展方向。

作为政治大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它作为经济大国的潜能也日益为世人瞩目。适应经济战的形势,中国自1978年开始推行改革开放的国策,成就惊人,这正是中国奉行发展战略的突出体现。中国奉行发展战略的另一特征在于,它在保持政治优势、追求经济飞跃的同时,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使它的发展战略独具特色,也更能顺应未来的挑战。

俄罗斯目前的地位还非常虚弱,然而在历史上,这个国家虽然曾经饱受苦难,甚至几次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是每次都能绝处逢生,转弱为强。俄罗斯目前仍然是一个军事大国,并且以此为依托,保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其缺口在于经济。从发展趋势看,俄罗斯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动荡迟早会过去,一旦政局稳定、经济理顺之后,俄国的经济就会得到发展。不管增长速度如何,只要经济能够正常地发展,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便不容低估。

总之,日本从经济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的走向,中国从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经济大国的走势,俄罗斯从军事大国→政治大国→经济大国的方向,这几种发展所带来的变动,将使它们成为综合性的大国,使东北亚地区有可能成为率先踏上世界新秩序台阶的地区。尤其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可能开辟世界秩序的新纪元。

二 霸权均势战略

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霸权国的地位。所谓霸权国,是指在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并且能够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其意志的大国。经济是霸权的坚实基础,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从谷底持续攀升,到2000年创下了历史上最长繁荣时期的记录,美国所拥有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25—30%左右。军事是霸权的坚强支柱,美国是全球军备竞赛中的无可争议的重量级冠军,其海军称霸各个大洋,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比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还要多,在太空领域也占有绝对优势,美国利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既强化了其在世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又使其在地缘政治中占据了更加有利的位置。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美国也具有超强的世界影响力和控制力,美国对于国际问题可以有选择介入。所有这些都表明美国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霸权国。

对于一个已经在国际体系中确立了霸权地位的国家,霸权护持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根据霸权稳定说,霸权必定会走向衰落,但是并非不可挽救。吉尔平认为,“建立新体系的成本比维护体系的成本要高,这使得旧体系的惯性作用会非常长”。只要霸权国能够采取得当的措施,霸权的衰弱就会被遏止。仅就对外政策的护持手段而言,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高代价的遏制,二是转入低成本的外交斡旋?鉴于“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教训,美国的选择很可能是后者。因此维护地区均势,避免地区强国的崛起就将成为美国的战略首选。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曾经说过的,“在全球性框架内,地区性均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我们所需求的”。约瑟夫•柰也建议美国应该“维持地区性的力量平衡”。因此,美国可能将推行地区性的均势战略,这种战略在东北亚地区的体现,就是在日本、中国、俄罗斯的均势状态中推行相互制衡的战略,以使美国保持最有利于行使霸权的优势地位。正如美国著名战略思想家基辛格博士所说,美国希望在东北亚发挥如英国在19世纪的欧洲发挥的那种作用。

均势具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含义。从客观上看,均势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主体之间以实力为基础、以利益为取向,彼此之间力量大致“均衡”的一种状态。从主观上分析,他是指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所奉行的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或观念。可见,均势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也是实现特定国家战略目标的一种外交术。

鉴于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美国目前的均势战略从它自身来看,是主观意义上的,是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一种战略手段。与赤裸裸的单边行径相比,这种战略的精妙之处在于美国可以发挥外交手腕的效能,利用几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增加美国外交上的灵活性,使美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游刃有余,以保持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这种战略的实施,还可以使美国避免在世界上单打独斗的处境,从其他国家获得不同方位的支撑,在不增加消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标。

东北亚是最适合美国推行均势战略的地区。首先,均势在历史上一直是几个大国之间的均势,东北亚是大国力量非常集中的地区,世界上的五大力量中心中的四个,即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的力量与利益在这里交织在一起。而且,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三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相差无几,这是美国推行均势战略的必要前提。其次,均势战略的要求是主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对于美国来说,由于这一地区大国的云集,对待一些问题它不能推行赤裸裸的单边主义行径,不太可能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对于推行发展战略的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和平与稳定的外交环境,因此,对于矛盾和冲突,它们同样期盼通过外交手段加以解决。第三,均势战略参与国之间的关系是竞争与和合作的并存,它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国家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的原则,每一个国家可能成为朋友,也可能成为敌人。这一点在冷战后也已经成为现实,冷战后国家间关系的特征是敌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与激烈的竞争并存。如美国与日本,既是经济竞争上的对手,又是安全合作上的伙伴;美国与中国,既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又在经济、安全利益互有所求;美国和俄罗斯,既是曾经的敌手、现实中互相防范的对象,又在某些方面有合作的必要。第四,随机变化联盟是均势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均势推行者与每一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比它们本身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虽然三个国家都与美国有冲突和矛盾,但是同时又有更大的利益联系,而中国、俄罗斯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既有历史宿怨的影响,又有现实中的难点,冲突离不开合作,合作也伴随着冲突,这就为美国实施均势战略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

因此,对于美国来说,“上策是维持与亚洲所有国家的合作关系,避免采取假定一个亚洲大国敌视美国的政策,除非有明显的迹象”,“这样美国就可以在关键时刻提供决定性的支持,以免其他国家袖手旁观”。

基辛格宣称:“均势最重要的原则是防止单一权力实体建立霸权”。然而,历史上一切“均势倡导者”往往都是在均势的幌子下谋求优势。美国在亚太主要是东北亚地区推行均势战略,其目的是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正如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保罗·沃尔福维茨曾经在《亚太地区战略框架:展望21世纪》的报告评论中所建议的,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角色应该为“地区性平衡器、诚实的掮客和最终的安全保证者”。在形容美国在亚太地区应该扮演的角色时,该报告使用的另外一个词是“不可替代的平衡轮”。参与起草此报告的国防部官员说:除了让其他的齿轮——即国家呆在适当的位置上外,“平衡轮”别无特殊的功能。换言之,美国除了发挥“独一无二的核心稳定作用”外,并无特定的功能。可见,美国推行的均势战略是霸权均势战略。

在东北亚地区,美国奉行的霸权制衡下的均势战略主要是要在俄罗斯、日本、中国之间维持一种势力均衡状态,而它则作为均势维护者存在于这一地区。美国在东北亚均势战略的现实取向是针对中国的崛起态势和俄罗斯的复兴态势,借助日本制衡中国和俄罗斯。将来如果日本的经济很快复苏并迅速发展,并且力图在东亚事务中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某一时段借助中国、俄罗斯制衡日本。正如基辛格曾经说过的,这种战略“有足够的弹性可以抵制任何一国的霸权野心”。

三、两种战略的冲突

综上所述,在当今东北亚的战略发展态势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一种是日本、中国、俄罗斯奉行的发展战略,面向未来,追求全方位的影响;另一种是美国奉行的霸权制衡下的均势战略,面向现实,确保自己的独霸地位。

冷战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其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不允许冷战后再出现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新的超级大国或大国集团,“均势”战略体现这一思想。与历史上一切“均势倡导者”一样,美国奉行“均势”战略的目的是控制他国的发展和影响以免威胁自己的地位,它的本质特征是维系,这就必然同发展战略发生对抗和冲突。两种战略的冲突在东北亚集中体现在美中矛盾、美日矛盾和美俄矛盾。

冷战结束标志着世界更明显地步入了以经济战为主体的战场。军事上的威胁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明显减弱,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更多地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体的综合国力竞争上。综合国力较量是一场既无硝烟使城市和乡村化为灰烬,又无刀光剑影使生灵涂炭的新型“战争”。只不过在这一战场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武器,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实力。

冷战结束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在全球意识形态、外交或者文化影响上向美国的主导地位发出挑战,于是经济成为美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克林顿上台后,以主张政府干预的行动主义为标记的克林顿经济学取代了里根经济学,对经济的重视与参与远远超过前任。正如美国当时的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在一次讲话中所说:“冷战结束以后,我们的国家安全对经济力量的依赖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鉴于美国现在最重要的优先事项是国内的经济复苏,贸易和投资便显得至关重要了。而当时日本恰恰拥有对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美日经济矛盾日益突出。1995年5月美日汽车贸易谈判的破裂曾经引发了二战以来美日关系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冲突。虽然后来随着美国经济的连续增长和日本经济的低迷,美日在经济方面的矛盾一度烟消云散。但是,日本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贸易赢余国和外汇储备国,仍然具有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日本在经济上同美国矛盾甚多,积怨很多,经济一旦恢复了正常增长,经济领域的矛盾还会再度凸显出来。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成为政治大国,拓展政治空间,日本也追求在日美同盟框架之内保持并且发挥外交自主性,这也有可能成为将来美日矛盾的诱因。

虽然日美双方在经济、军事以及地区利益上仍然互有所求,日美关系基础短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动摇,但是作为一种战略性冲突,日美矛盾将长期存在。

冷战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与苏联对抗的这个共同大战略利益的消失,中国和美国在战略上失去了政治联合的基础。同时,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是国际关系的非意识形态化并没有实现,意识形态的因素还在继续起作用,因此,中美之间的对立性突出了。在美国某些学者和决策者看来,现今的中国具有同苏联类似的威胁,它既是对美国和自由世界的主要威胁,也是美国领导世界的主要障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就是典型代表。中国是一个经济和政治上不断上升的大国,“是一个挑战者”,作为冷战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一个正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搏击的国家,作为一个力量不断上升的强国,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对现存秩序的挑战,而对于美国这样一个现存秩序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来说,这种挑战是不可接受的。这正是美国和中国关系反复出现波折的根本原因。

美国和俄罗斯的矛盾虽然总体上大幅度缓和,但是美国对俄罗斯的警惕和防范心理根深蒂固,对俄罗斯仍然奉行遏制政策,因为俄罗斯这个历史上曾经有几次涅磐经历的国家,如果它所蕴涵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那么在未来多极争雄的世界上,必然会有一席之地。虽然俄罗斯目前在一系列问题上做出重大妥协,避免与美国做力不从心的对抗,但是这种收缩符合俄罗斯兴盛时扩张、衰落时蛰伏的特点。美国希望看到一个顺从的、实力上永远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的俄罗斯,而俄罗斯国家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通过经济的发展重树大国地位。所以,虽然两国之间暂时的妥协与让步是可能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各自的利益驱动所引发的冲突与矛盾不可避免。

均势战略力图让其他国家永远处于自己相对不变的位置,建立符合其利益的地区秩序。而奉行发展战略的日本、中国、俄罗斯又都在追求全方位的影响,是拥有巨大潜力的上升强国,这决定了它们冲突的必然性。东北亚地区出现的较量与斗争背后都包括这两种战略冲突的影子。

四 两种战略的共容性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追求的是通过地区均势维护全球的单极格局。而奉行发展战略的国家,其国际格局上的取向是多极格局。中国主张多极化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日本和俄罗斯也具有同样的愿望。虽然日本目前基本接受美国主导的“单极稳定世界秩序”,但却是出于目前的利用需求,它对多极化也抱有渴望。正如日本《钻石》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声称的,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然而,全球正在形成中国、欧洲和日本等多极结构。而日本《东京新闻》也载文宣称,在亚洲,“由日本、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组成的四极格局正在走向成熟”。而对于俄罗斯来说,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对于多极化也一直持明确的立场。1998年 2月,叶利钦强调,多极世界是“最明确、最民主的一种国际社会体制”,普京也多次表达了多极化的明确立场。单极和多极的取向在本质上具有竞争与冲突的性质,但是美国在东北亚推行均势战略则使得两者在某一时段又具有一定的共容性。

多极化,是指国际战略格局朝着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方向演变的趋势和过程。多极本身具有层次性,初级层次是指大国实力的相对均衡化,是几个大国之间的多极状态。高级层次是指发展中国家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参与下,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一个真正多样化的格局。只有经过初级层次的多极化(大国之间关系的相对民主化)才有可能为高级层次的多极化准备必要的条件。虽然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的多极化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前者需要一种“承认其特殊地位、超常力量和影响”的大国多极,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则要求提供一种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公平参与和对待的秩序。但是相对于目前的单极,推行发展战略的各个国家首先追求的是大国之间的多极化。

权力均衡的模式一直是国际关系理论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但是,关于均势体系究竟应该有几个大国构成观点并不一致,卡普兰认为均势体系中最少应该包括5个主要的大国,并且不存在地区或者世界性的国际组织。而西奥多·考伦毕斯和詹姆斯·沃尔弗则认为把大国数量限定在5个才算是均势体系这一观点过于机械,有个大概的大国数量的上限(如9个到14个,或者全世界国家的10%)并且排除一极(单极)统治世界都可以构成均势体系。他们对卡普兰的六种世界体系进行了增减,认为少数大国主宰模式、松散两极模式、单位否决模式、集体安全模式、多集团模式、多极模式以及后核战模式都是均势体系的变体。简单概括起来,现实主义的权力均势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多极均势理论和两极均势理论。

鉴于东北亚的国家状况,美国推行的均势是大国之间的多极均势。这就与多极化的初级层次具有一定的格局上的共性。虽然美国推行的均势战略是霸权制衡下的均势,但是这种战略的前提是所有的国家都必须被纳入体系,它的推行需要美国同所有的大国保持建设性的关系,不把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当作夙敌,这就使得美国在处理与三国的关系时需要留有余地,对任何一国都不能过份打压,同时由于东北亚特殊的经济与安全环境,美国不可能放弃市场与国际合作,而要合作就不得不互利互惠,这样就会给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留下相对的战略发展空间。

可见,相对于美国在世界一些地区的单边主义行径来说,均势有益于东北亚地区大国的发展空间,有益于其他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这样,中国、俄罗斯和日本可以利用这一时机,使综合国力攀升,使力量逐步接近美国,力量对比趋于相对均衡。实力是国际格局变化的基础,力量的相对均衡会“帮助”美国丢弃霸权的幻想,而有益于东北亚地区的地区多极化进程。因此,在客观上,均势将是多极化进程中的同路人,两者在一定区段内具有共容性。

综观世界,欧盟一体化进程比较复杂,其他地区尚无大国产生,因此,21世纪的多极化格局很有可能率先在东北亚的中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之间出现,呈现多极并存、相互制衡的新格局。而地区多极化不断积累、上升的结果,将充实和丰富世界多极化。

均势战略与发展战略是东北亚基本的两种战略态势。预测其战略前景,美国主观上的霸权均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将实施下去,但是结果可能导致客观上均势状态的出现,从而为发展战略提供开阔空间。虽然发展战略道路崎岖,但是它毕竟代表了一种前进的方向,发展战略的特征是积极的、开放的,尤其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国际政治底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将使国际秩序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有益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发展战略终将在世界大放异彩,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

注释:

① 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② [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页。

③ 亨利•基辛格:《美国需要外交政策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3年版,第131页。

④ 纪荣仁:《谁来打败美国》,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页。

⑤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0页。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历史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2010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联系电话(Tel):0431-85167192 0431-85166794 Email:iis@j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