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31 13:55:30

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和动力

20世纪90年代,全球兴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截止到2002年底,向世界贸易组织正式通报的区域贸易协议(RTA)已经达到了179个。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个最大贸易集团的区域内贸易,已经占全球贸易的1/3。【1】长期以来,东北亚各国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经济增长是依靠外部需求拉动的,出口贸易对欧美市场依赖程度很高。随着欧美两大贸易集团的形成和继续向周边扩张,一些国家在欧美的市场被区内成员挤占,份额逐渐缩小。因此,东北亚各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在区域内,如何通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促进本地区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达到双赢或共赢的目的;在区域外,如何通过合作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来抵御和化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和不确定性。

东北亚各国地理位置相近,业已存在较多的经济联系和共同利益,冷战时期,东北亚地区曾经是两大阵营的交锋之处,各国矛盾突出而复杂,地区内合作非常有限。冷战结束以后,东北亚国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经济利益的上升,反过来进一步淡化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矛盾,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东北亚各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为东北亚区域内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东北亚各国经济互补性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梯次结构和比较优势是区域内经济合作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日本、韩国的优势是资本和技术。中国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中东部是老工业基地,山东、京津塘地区则是近20年来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的优势是廉价、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广阔市场。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自然资源丰富。因而东北亚地区可以说天然地具备了经济合作的内在条件。

二、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评价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构想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2】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目前虽然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但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在诸多领域内取得一定进展。

1、合作领域:

(1)以点带面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东北亚区域经济多边合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条件较成熟的次区域的进展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图们江流域地区和环黄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

图们江地区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部位,有众多天然良港和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对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中国的东北华北地区、蒙古和日本以及美国西海岸形成辐射。图们江地区这种特殊的区域位置,使这里的国际合作开发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1991年10月,UNDP在联合国总部宣布,将协助开发,计划20年时间,投资300亿美元,在中、朝、俄三国相连的图们江三角州地区,兴建一个多国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使之成为东北亚庞大工业发展计划相联系的全球贸易和物流中心。1992年,中国、朝鲜、俄罗斯、韩国和蒙古五国政府正式签定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合作协议。1995年12月图们江地区开发当事国和东北亚有关国家签署了两个协议和一个备忘录,自此图们江地区开发和国际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此后每年协议国都召开一次例会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各当事国都加大了自我开发的投入和力度,其中中国在10年时间中投入了近60亿元人民币,大大改善了当地的投资环境。将“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研究协调小组”改建为“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协调小组”(由研究协调性质变为实施协调性质),制定了“中国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规划”(1999年12月由国家计委颁布实施)。各国利用图们江地区的地理优势进行自我开发,同时各方经贸洽谈会此起彼伏,使这一地区成为了推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环黄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是中日韩之间的经济合作。近年来中日韩之间的贸易、投资以及技术、劳务等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相互间联系越来越频繁,合作越来越紧密。韩国在中国环渤海地区的投资占其对华投资的80%左右。辽东半岛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重心地区。环黄渤海地区有望率先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一个紧密型次区域经济合作区。

(2)突飞猛进的区域内双边贸易

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东北亚多边合作的整体性机制很难在短期内达成,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区域内双边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中俄贸易已走出前几年的徘徊局面,2000年双边贸易额已达80亿美元。俄罗斯远东地区同中国、韩国的贸易额从1992~2000年分别由9.84亿美元、2.48亿美元增加到11.25亿美元、5.63亿美元,同日本的贸易额由1992年的9.6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13.23亿美元,1998年达到36亿美元,日本已成为俄在亚洲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蒙贸易额从1990年的0.34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58亿美元,增加了近4.6倍。俄罗斯是蒙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俄在蒙的投资企业有150多家。日蒙贸易额从1990年的174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6740万美元,增加了3.9倍,日本对蒙的投资约占外国投资总额的40%,援助款项金额约占总援助款的三分之一。韩蒙贸易额从1990年到1998年增长了74.7倍,达到了全球罕见的增长速度。

亚洲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日益成为新的贸易增长中心,传统的以美日为中心的贸易格局开始发生转变。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降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整个经济领域内的辐射作用更加凸显。2002年亚洲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急剧增加,2003年1-11月,韩国主要贸易伙伴前3位国家和地区分别是:美国(533.61亿美元,同比增长5.1%)、中国(511.77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和日本(482.56亿美元,同比增长18.6%)。【3】据韩方统计,2003年1-11月,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为511.77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其中,韩对华出口314.88亿美元,自华进口196.8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4%和25.1%;中方逆差117.99亿美元,继续大幅增长(115.2%)。【4】2003年日本已连续10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大幅增长了7%,使得日本2003年全年经济增长率达到近年少见的2.7%,主要原因是出口拉动尤其是对中国的出口。日本2003年出口金额5180亿美元,经常项目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1.6%。由于中国的需求,日本闲置的钢铁和半导体生产能力重新恢复了生产,如小松公司的建筑机械和采矿设备对中国的出口仅2003年第四季度就增长了47%,达到1亿5千万美元;再如全日铁公司,2003年海外销售的40%是中国市场。 2004年1月份日本出口增长了11.3%,进口增长0.8%,与2003年同期相比,日本全球贸易顺差增加了近5倍,达5070亿日元(47亿美元),而一年前这一数字仅为1030亿日元。同期中国市场吸收的日本产品总值增长了33.8%,而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的美国与日本的贸易下降了5.4%。以上数据表明,在东北亚地区双边经济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5】

(3)顺利建立的中日韩三国货币互换机制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到2003年10月为止,三国现有外汇储备分别为日本6735亿美元,中国大陆4033亿美元,韩国1544亿美元。【6】但是长期以来,东北亚区域内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自救机制,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尽管其他国际基金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援助,但往往条件比较苛刻,接受了这些条款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负面影响。而货币互换机制则能够使国家之间相互援助,维护经济金融的稳定。1999年东盟10国与中、日、韩3国的财长在泰国清迈举行会议,决定在“10+3”的框架下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并在此机制下建立地区资本流动监控体系,以增强东亚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2001年7月,日本与韩国签订了双边调汇协定,日本与韩国可进行美元—韩元互换交易的金额共70亿美元。中日之间于2002年3月28日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根据中国方面的意向,日元和人民币首次成为提供货币的对象。在一方外汇周转出现困难或者在出现紧急事态的情况下,另一方将提供干预市场所需要的资金。2002年6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在北京也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人民银行及韩国银行可在必要时向对方提供相当于20亿美元的资金,作为对国际金融机构援助资金的补充,支持对方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和维护金融稳定。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三国分别建立的外汇通融的安全保障体系,对稳定地区内金融秩序,防备亚洲货币再遭攻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方兴未艾的能源合作开发

从广泛意义上说,整个亚太地区,具体上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经历了对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时期。正因为如此,应该通过区域合作,更好地协调、规划、以及对能源的有效利用,来寻找解决东北亚能源薄弱环节问题的办法。目前,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开发已经出现了由双边合作向多边合作转变的趋势,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3年7月,中、俄、韩三方达成协议,准备将联手打造一条天然气管道,起点为俄西伯利亚东部的克维克金油田,直达中国满洲里,随后分兵两路,一路通往大连,然后通过海底燃气管道直通韩国,一路直贯中国东北三省通往中国华北五省二市。2004年3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开采公司尤科斯公司同俄罗斯铁路运输公司签署联合向中国运输石油的协定,表示将通过铁路运输增加对中国的石油出口。这是在2003年远东石油管道没有最后定案和建成之前,通过铁路运输石油的实际选择。

(5)如火如荼的区域内环境保护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经济得以立足的重要前提之一,东北亚的环境问题已经部分区域化和国际化,各国已经被拉入一个“污染共同体”中。有鉴于此,区域内多边合作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沙尘暴是目前影响东北亚环境的最突出问题,东北亚各国正酝酿联手防治沙尘暴,并准备在中国、蒙古等沙尘源区进行防治荒漠化的跨国合作,2002年5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秘书处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东北亚沙尘暴防治合作项目国家咨询会”,东北亚各国达成了广泛共识,同意建立沙尘暴共同监测网络,并就建立国际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提出了许多建议。在治理大气污染领域,利用1998年4月由中国、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等10个国家共同建立的东亚酸雨监控网络(EANET),对东亚地区的酸雨状况进行监控。同时有关专家正着手研究如何提高亚洲东北部国家火力电厂除尘系统效率和改善燃煤电厂的管理。在此基础上,专家们就东北亚地区的电厂减污工作,向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提出国际合作项目,形成在这一领域合作的区域合作框架。中日之间的环境开发示范城市构想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从长远着想,成立东北亚环境共同体是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2、合作模式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合作的一个很大不同,是主要是地区间的合作而非国家间的合作。以实用主义的合作代替制度化的规则,用比较松散的合作方式将各国之间的共同点汇集起来,撇开分歧和矛盾,培养和创造相互信任,缓解或消除紧张关系。

跨国公司是一国对外投资的重要载体,促进了资源、资本、商品、技术、服务和信息跨国界的流动。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跨国公司的作用举足轻重,以韩国LG和三星在中国的发展为例。2001年三星电子在中国取得了36亿美元总收入,销售了18.1亿美元的产品,并在中国多个市场取得了很好的份额和品牌认可。目前,三星集团的出口额占韩国总出口额的18%,在2003年8月8日出版的美国《商业周刊》上刊登了世界著名品牌调查公司Interbrand公布的2003年度世界品牌价值排名100强名单。三星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以108亿美元排名第25位。【7】LG电子从一开始就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当地化举措,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争取所有产品的零部件都使用中国的,之后陆续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到2003年年底,LG电子在中国将有18家工厂,投资达15亿美元,员工数超过3万名。研发方面,2002年在北京建立的LG电子中国研发中心,是LG电子海外最大规模的研发中心,而且在此研发出来的产品不仅供中国市场使用,而且供LG电子在全球使用。就像LG电子进入中国时就说的那样,力图成为一家“成功的中国企业”而不是一家“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外国企业”。

以促进东北亚经济发展为目标展开活动的组织目前为数不少,这些组织汇集了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专家学者、金融及企业界人士,他们通过各种论坛和研究项目,进行对话、协商来研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探讨促进东北亚地区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机制。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几个组织有东北亚经济论坛,东北亚经济会议等。

(1)东北亚经济论坛。成立于1990年,系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有七个国家的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公司企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参与合作。其宗旨是通过对话协商来研究双边及多边开发项目,促进东北亚地区国际间经济合作。论坛同时还致力于增进东北亚和北美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友好合作。论坛首次会议于1990年在中国长春市召开,而后轮至朝鲜、俄罗斯、韩国、日本、蒙古、美国等。

(2)东北亚经济会议。日本新泻县自1990年开始每年召开,由日本环日本海经济研究所举办,包括俄罗斯、蒙古、美国、韩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参与。讨论东北亚地区的开发、经济交流,具体有开发、环境产业、运输、物流、贸易投资能源等课题。是集招商引资、商品贸易、理论研讨于一体的大型跨国投资贸易和理论研讨活动。

(3)“构筑经济合作制度框架选择”的专题研究和中日韩三国高层商务论坛。旨在讨论“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RTA)这一中心议题。研究项目始于2001年,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日本综合开发研究机构共同承担。迄今为止,这3家代表机构已就促进本地区的贸易与直接投资问题,以及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影响,分别于2001年文莱会议、2002年金边会议和2003年巴厘岛会议上,向中日韩三国首脑提交了共同政策建议。

(4)中日韩地方政府交流大会。是中日韩三国负责协调工作的机构,自1999年起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日本地方自治体国际化协会、韩国地方自治团体国际化财团轮流在三国首都主办了四届。其主旨是讨论地方政府的国际交流在振兴地方经济、推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这些论坛和组织的发展,这并不意味着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通过地方政府达成协议就可以完全实现,合作牵涉到许多国家政策层面的问题,需要有中央政府进行决策,需要由各国中央政府达成协议。因此,需要探讨建立一种适合东北亚区域特点的新的发展机制。

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

十几年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全球区域经济和自由贸易的趋势来看,东北亚显然仍处于落后的状况,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圈,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是复杂并长期存在的,但随着各国多方的努力,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1、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1)东北亚各国间尚未消除政治上,军事上的对抗状态。冷战思维和各国的政治考虑是长期影响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虽然这些冷战因素不会长期存在下去,但目前仍阻碍被区域多边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

(2)日本对二战侵略历史的认识是东北亚合作的难点。日本与中国、韩国历史观的对立,不单单是对历史事实认识的分歧,更在于由此引发的双方的对抗情绪和疑虑心情,这是不容忽视的长期起作用的因素。

(3)东北亚各国所处经济环境差异大,对外经济战略不同,导致区域意识比较薄弱。区域经济一体化必须建立在地区主义的基础上,即各经济体应当以区域利益为重,从区域利益中寻求各自的国家利益。如何强化区域意识,将区域利益与各国利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4)东北亚地区近期内不会形成一个区域内大市场。作为一个成功的经济合作区,必须有一个大市场,通常一个大市场是由一个发达的富国提供,像美国在北美一样,在东北亚地区,只有日本能担当这一角色,而日本不愿意承担像美国一样所起的作用来吸收东北亚各国的商品。从1955年加入GATT后的半个世纪内,对外贸易政策一直是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即实施“无差别的多边主义”,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仍然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行列中惟一一个没有缔结双边或区域内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上述四个因素是过去几十年间影响东北亚经济合作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致使域内多边合作进展不能令人满意。在一定意义上说,东北亚乃是世界大国政治安全观、不同经济体制、对立意识形态激烈较量的缩影,这决定了干扰阻碍的因素短期内不大可能消除,域内合作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难以顺畅发展。但是,一个时期的发展缓慢,绝不能说就长期踏步不前,东北亚的域内合作迟早会加入到世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中去。

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并购和世界范围内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强调,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的目的不是把亚洲封闭起来,而是为了提高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加强各国的合作。【8】综观世界上的区域经济合作体,都已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和制度。东北亚地区是目前唯一没有建立制度性经济合作组织的空白地带。

发展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问题已引起有关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2003年7月韩国总统卢武铉的访华,中韩双方在《中韩联合声明》中表示,“双方同意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正在兴起的区域合作进程,支持以东盟和中韩日为渠道不断扩大和深化东亚合作,为地区和平与共同繁荣做出贡献。双方认为,加强中韩日合作有利于促进东亚合作的发展,期待三国经济研究机构对建立中韩日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进行的联合研究取得积极成果。”【9】

东北亚是整个东亚地区的一个次区域,所以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也必然在这个次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发挥作用。各国地理位置相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形成的次区域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各国经济合作的主渠道。每个国家均可成为一个或数个次区域性合作体系的成员、参与其合作。“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彼此间经贸关系发展最快的国家,它们有着在经济合作上领先一步的条件,也有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合作的能力。”【10】从经济总量看,中日韩是全球第三大经济力量。2002年,日、中、韩三国总人口为15亿,三国 GDP分别居全球第二、第六和第十二位。据世界银行统计,GDP总量达57000亿美元,占全球的20%。【11】如果能够建立“三国自由贸易区”,对于促进三国经济增长、扩大对外贸易和提高国民福利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根据APEC开放性自由贸易的原则,各成员自主采取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措施将普遍适用于区域外的成员。这意味着日本、韩国在2010年后将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投资自由化。而根据东盟10+3领导人会议对达成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协议,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此影响下,东北亚区域内部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会有所突破。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很有可能被纳入到东亚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之下。中国专家的研究表明,“三国自由贸易区”因素的影响,可以使中国的 GDP增长1到3个百分点,日本为0.1到0.5个百分点,韩国受益最大,大约为2.5到3个百分点。而如果采取非“三国”方式,比如三国间任何双边的自由贸易区,其经济效果(收益)都小于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而且任何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区,都会使得被排除一方因贸易转移效应而蒙受巨大损失。【12】几年来,东亚经济合作的发展形势表明,中日韩经济合作的一体化已趋于实现,先由三国组成经济合作体,然后逐步吸纳其他国家,是一种能够被广大国家所理解和支持的合作模式。

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政治意义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而经济则是一切政府政治的核心任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都已紧密结合为一体,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国民经济运转的基本形态。目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合作正由经济领域逐步向政治安全领域溢出,在共同发展经济的目标下,在经济活动结合日益紧密、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东北亚地区各种矛盾将逐步得到缓解,使政治上的对立、抵触、敌意让位于经济上的交流、合作、融合。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新安全观正在区域内各国逐步形成,能否以区域经济带动政治,从而建构一个全面的东北亚国际关系发展架构,将成为未来该地区发展能否充满活力的关键。可以期待的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以其活跃的态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将这一地区凝聚在一起。正如欧洲的经济合作经历了由煤钢联盟到欧共体,又到欧洲联盟,从西欧逐渐扩展到南欧和东欧一样,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也将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实现本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各国的共同繁荣,将对维护本地区、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有重要意义。

注释:

【1】来源:http://economy.enorth.com.cn/system/2003/06/16/000579686.shtml

【2】这些合作构想主要包括:(1)东北亚经济圈。1987年3月,日本经济同友会财界首脑和和日本政府有关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日本调查协议会”,提出了《东北亚经济圈——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报告。它提出了建立一个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经济合作区,有日本为中心的局外放射型的交流关系,发展到多边同时交流的星座型关系。(2)环日本海经济圈:1987年9月,日本学者,早稻田大学教授西川润发表了题为《提倡环日本海经济合作》的文章,主张由日本、中国、韩国和朝鲜在航空、贸易、基金等方面建立合作。(3)东北亚线型自由贸易区:1991年11月,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特邀委员孙柄海提出这设想,建议由中、朝、苏、日及台湾省各确定一个以上沿海城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开放特区,市内设保税加工区。各城市之间以免税往来方式进行有限的自由贸易。(4)图们江三角经济区: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一个跨国经济区,由两个大小三角形区域组成,一个是以罗津(朝)、敬信(或珲春,中国)和波谢特(俄)为基点的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小三角区域;另一个是从朝的清津到中国的延吉市,向俄的符拉迪沃斯克扩展,约1万平方公里的大区域。

【3】【4】来源:商务部2004-01-13 http://www1.cei.gov.cn/cedb/doc/DBytjj/200401133885.htm

【5】来源:商务部2004-02-20 http://www1.cei.gov.cn/cedb/doc/DBytjj/200402202895.htm

【6】来源:http://www1.cei.gov.cn/cedb/doc/DBytjj/200401152389.htm

【7】来源:www.ChinaCCIA.org.cn

【8】来源:2002东北亚经济论坛综述http://www.ecdc.net.cn/newindex/chinese/page/northeast/2002

【9】来源:外交部 2003-07-12 http://wcm.fmprc.gov.cn/chn/wjdt/1179/t57973.htm

【11】池元吉:《历史和现实的呼唤:创造中、日、韩经济共同体》,载《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4期,第3页。

【11】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2

【12】来源:中日韩三国商务论坛综述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zf

©2010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联系电话(Tel):0431-85167192 0431-85166794 Email:iis@j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