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规律与国际秩序演进研究”开题报告暨“百年变局与大国兴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6/16 18:10:17

6月10日,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2年度重大招标项目“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规律与国际秩序演进研究”开题报告暨“百年变局与大国兴衰”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吉林大学副校长蔡立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和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等三十多位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历史与国际关系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集刊》、《国际问题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思想理论战线》和《社会科学战线》等学术刊物负责同志和编辑出席了开题报告会和研讨会,会议在严肃、认真和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线上)重要讲话。他首先祝贺刘德斌教授团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功中标此项目,指出课题组项目论证政治方向明确,理论创新性强,跨学科优势明显,突出问题导向,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放在显著位置,关切当下非西方世界崛起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兴衰阐释体系和国际秩序理论,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镜鉴。李国强副院长在讲话中还要求课题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开展创新性研究、原创性研究,以产生标识性、突破性研究成果为目标,按时、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蔡立东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这一项目的成功投标,是全国社科规划办、中国历史研究院对吉林大学人文社科综合实力的肯定、鼓励和支持。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交叉和融合一直是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突出特色,并希望项目组能够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国际形势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刘德斌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下,把握时机,做出精品,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昌盛增添新的亮色。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主任毕秀梅首先祝贺刘德斌教授团队成功中标此项目,并希望课题组按照相关规定,圆满实现预期目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在致辞(线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深刻变化是逐渐告别对西方学术的跟跑和仰视,加快建设中国自己的世界史知识体系,大国兴衰项目应该是这一变化的具体体现。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的当下,研究大国兴衰的历史规律、逻辑和国际秩序的演进,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秦亚青指出,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与规律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是历史上的实践性叙事,也表现了国际关系学关注的因果规律。就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来看,以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将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结合起来,才能对现实问题做出更贴切和可靠的回答。从历史中发现这些现象的当下意义的影响,从现实中寻找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认识我们真正需要建立的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对于百年变局中的世界和正在崛起的中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信通过这次重大项目研究的展开,一定会推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在更深层次的融合,产出更具影响力的成果。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郭子林研究员、王康助理研究员、吉林大学党委组织部长、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姚毓春教授出席开题报告会开幕式。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隋祎宁主持。

开幕式结束后,南开大学世界近代史中心主任杨栋梁教授主持开题报告会。课题组首席专家刘德斌教授从项目的主要内容、预期目标、子课题设计、基本思路与方法、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工作进度与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设计等方面向专家组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刘德斌教授报告说,课题以习近平总书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为基点,超越以往大国兴衰研究的视野,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拓展和创新,总结和梳理古往今来大国兴衰的历史逻辑、规律,分析大国兴衰与国际秩序变迁的互动关系,努力构建起新的大国兴衰的分析框架和阐释体系,并为国家中长期大战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思考。专家组认真听取了课题组报告,肯定了课题组的前期工作,并对课题组的研究思路和实施计划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邢来顺教授认为项目政治站位高、跨学科特性强,具有极强的时代关切意识,是历史研究和现实需求相结合的范例,并就德国兴衰发表了看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陈晓律教授提出大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研究大国兴衰而言,其生成与成长的过程应当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以英国霸权的兴衰为例进行了说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李宏图教授重点从思想史的角度对项目论证提出了建议,认为从国际秩序建构与塑造的思想与认知根源进行深入研究,对探索国际秩序和体系的变化如何与大国兴衰互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明教授认为大国兴衰必须要在国际秩序和体系下进行讨论,尤其是作为在当下国际秩序下成长起来的非西方大国,必须要考虑国际秩序本身诸多特征的影响。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张广翔教授认为考察俄罗斯的兴衰,需要重视考察俄罗斯与欧洲各国的关系,充分考虑到俄国对欧洲政策的认知与执行,进一步探讨俄罗斯决策层对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的认知,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俄罗斯的兴衰历史进程。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林宏宇教授认为俄乌冲突背后存在非西方世界崛起的因素,对作为“政治安全”概念的东、西和作为“经济发展”角度的南、北概念的梳理,可以作为项目研究的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俞金尧教授认为课题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大国的界定标准和类型划分,并指出对于世界体系的轮廓越来越清晰的20世纪,研究大国兴衰必须放在世界体系的语境之中。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梁茂信教授指出要审慎对待“美国/西方衰落”的观点,对美国衰落的界定与审视应当区别英国、前苏联和日本等国,受到学界和舆论界广泛讨论的美国的债务危机、社会撕裂等问题,应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段观察。吉林大学历史研究院杨军教授就“前现代”世界秩序以及“前现代”与“后现代”世界秩序可能的相似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杨栋梁教授以日本的兴衰为例阐释了对大国兴衰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看法。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重大项目立足学术前沿,指导思想正确,问题意识突出,框架设计合理,目标任务明确,推进路径可行,研究结果可期。

当天下午,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举行“百年变局与大国兴衰: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交流与对话”圆桌会议。会议由刘德斌教授主持,各子课题负责人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任东波教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周桂银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刘显忠研究员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孙兴杰教授作为引言人,分别就大国的定义、兴衰与国际秩序互动的历史逻辑与规律、欧洲大国的兴衰更迭与现代国际秩序的扩张、美国霸权的兴衰与世界秩序的变迁,以及制度创新与大国兴衰的关系、俄罗斯的兴衰与欧亚大陆秩序的变迁和非西方世界的“大国兴衰”与历史回归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接下来与会者就“百年变局与大国兴衰”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提出大国兴衰不应只有一种线性的解释,即一个主导国家取代另一个国家的传统叙事,而应该关注“前现代”和“后现代”历史图景同时存在的可能性。在国际秩序认识问题上,要看到历史上欧美国际秩序的两种面孔,体系内外的不同规则。中国作为一个不同于西方大国的国家,在怎么处理和世界的关系问题上,要有创新的地方,怎样创新值得探究。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宋德星教授认为大国兴衰需要增加整体性的思考维度,国家的兴与衰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应当考虑到国际体系的兴起及其可持续性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从这个维度上去考察当今非西方国家群体性崛起才会更加全面。另外,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整体意义上的积聚较大规模和较长时间的比较优势的“机体健康”,它涉及到制度安排、创新能力、组织形态、决策者和公民的审慎素养等诸多方面。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与战略系葛腾飞教授就国际力量的社会化问题发表看法,认为在国际力量社会化进程中,中国和一系列非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如何相互平衡是值得探索的问题。认识国际社会,从传统权力的维度,发展到对精神维度的关注,背后凸显出大国兴衰标准的重要性,而国际秩序的多元化界定和多元化竞争,以及不同区域多元秩序的共享,则是应当进一步探讨的内容。吉林大学历史研究院马卫东教授认为,百年未有变局下,中国应当思考如何理性地定位自我、避免战略误判,因此以史为鉴则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马卫东认为应当在大国兴衰的衡量标准及其与国际秩序变化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中关注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特色,中国在历史上的崛起与壮大主要依靠文化认同,西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吉林大学历史研究院史海波教授强调历史学的研究路径旨在以追求真实为基础,并指出探究前现代国际体系需要研究古代近东诸帝国给后世留下的遗产,这些遗产并非只有过度扩张和丛林法则,还有政治制度的创新等方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去挖掘。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陈秀武教授从战后中日关系的具体历史案例入手,提出在探讨某一时段国际体系变迁、国际体系呈现出的样态时,需要增加安全机制的视角,需要关注国际秩序某一时段中呈现出来的结构性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梁强副研究员从俄罗斯的身份与角色入手探讨大国兴衰与国际秩序的互动,指出俄罗斯自认为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最强的国家,近年来更是强调“千年俄罗斯”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政治文明的延续。俄罗斯常被视为欧洲国际体系中的异质力量,但也曾多次作为国际体系的合作者、缔造者、甚至是拯救者出现在欧洲历史上。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乃和教授对大国类型进行了探讨,他认为从主体性上讲存在两种类型的大国,一种是作为帝国的大国,它主要体现出主体性,核心特征是中心性和基于强制的规则,其形成的体系称为“帝国体系”;而另一种是作为文明的大国,则主要体现出主体间性,强调平等、自愿和相互尊重。基于此,应当重新思考西方学界将古代中国称为“帝国”是否恰当,而不论从中国历史,还是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文明的大国”都是中国建设新型大国十分值得参考的理念。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颜震博士认为,一个大国形象和身份的构建,不仅仅需要实力,还应在价值观叙事上树立合法性。对于美国国家构建与崛起的问题,颜震认为,除了应当注意到综合实力、制度、文化、价值观,也应当注意美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进程。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孙丽萍教授认为,大国兴衰的逻辑是一个复杂系统而非简单的因果逻辑,对权力的探讨应当作为研究大国兴衰问题的关键。以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为核心的结构性权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大国的重要基础,大国兴衰研究还应当注意到中等强国在大国兴衰演变中的所扮演的角色。湘潭大学张骁虎博士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大国兴衰之后?”和“大国兴衰是否存在终结?”这种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建议课题组增加“大国兴衰历史图本”的通识读物的编写,面向非历史专业的学生。吉林大学《史学集刊》郑广超博士围绕“霸权”问题指出三个认知误区:一是将霸权与强权相混淆,二是认为霸权与无政府体系不相兼容,三是执着于唱衰霸权,对霸权所构建并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惯性、霸权运作的多样性缺乏认识,而对于霸权问题的探讨则是研究大国兴衰问题重要的参考系。邢来顺教授认为,国家的崛起或衰落是需要充要条件而非单纯必要条件的支持。德国的衰落与其过度扩张存在联系。俾斯麦的德国能够成为欧陆霸主,在于其采取了温和的策略;而威廉二世却塑造了英德之间的敌意。他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失败的也许不仅仅是德国,而是整个欧洲。张小明教授认为本次圆桌会议是充满交流和交锋的非常成功有效的跨界对话。与会学者们对中国的复兴展现出了共同的关怀和责任感。杨栋梁教授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日本是大国之兴和大国之亡的两个版本,依然值得深入探索。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社长焦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副主编徐再荣、吉林大学《史学集刊》副主编宋鸥和编辑郑广超、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际关系学编辑部编辑汪书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副主编赵青海、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思想理论战线》副主编吴爱军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历史学编辑室主任刘莉等也参加了讨论,并就各刊的办刊特色与选题方向进行了介绍。研讨会气氛热烈,结束时间到了大家依然意犹未尽,相约要把大国兴衰历史逻辑、规律与国际秩序演进的讨论,把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交流与对话继续进行下去。



©2010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联系电话(Tel):0431-85167192 0431-85166794 Email:iis@j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