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说 > 正文

病毒变异,英国进入“至暗时刻”

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1/11 10:41:01

 中国经营报/2020年/12月/28日/第E03版评论 

 孙兴杰

  英国一夜之间进入了“孤岛”状态,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英国颁布了旅行禁令,尤其是英国的邻国采取了24小时或48小时等不同时限禁令,货物运输也受阻。

   原因是什么呢?新冠病毒在英国发生了变异,传染性迅猛增加,从9月份发现病毒变异之后,现在英国超过三分之二的感染者是被变异的病毒感染。祸不单行,12月23日,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表示,英国发现了第二种变异新冠病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2名患者都曾经与有南非旅行史的人接触过。

   英国对南非也采取了紧急的旅行禁令,病毒变异造成的影响还在评估之中,但是能够看到英国的新冠病毒传染风暴在积聚。在三四个月时间中,变异的病毒从不存在到现在“凶猛”传播,原因就在于,病毒变异之后,传染性更强,不同的研究结果的评估有所差异,但是比较“中性”的说法是变异病毒传染性比原有的病毒高70%。病毒传播是指数性的增长,短时间内就会改变疫情的形势。

   病毒变异并不奇怪,在病毒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异,新冠病毒也是如此,一般规律来说,病毒传染性越高,致命性可能越低,病毒需要寻找合适的宿主,而不是将所有的宿主都杀死。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在英国变异的病毒有更强的致命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波疫情的暴发不会造成重大冲击。变异的病毒可能会迅速取代现有的病毒,从而导致一波比较凶猛的疫情,英国、德国等国的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死亡人数也在增加。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现在已经研制出的疫苗还可以应对变异的病毒。但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能出现所谓的“疫苗逃逸”的现象,也就是病毒因为不断变异导致已经研制出的疫苗失去作用,并且继续传染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就有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认为,新冠病毒是非常狡猾的病毒,因为它能不断发生变异。在英国、南非出现的变异病毒尚处于初期,科学家还没有完全了解清楚。南非的公共卫生官员担心,这一变异病毒会使南非遭遇一次类似艾滋病大流行一样的侵袭。新冠病毒在英国变异并且造成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可能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进入一个更加严峻的时刻。不仅英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感染者,英国的邻国也出现了感染变异病毒的患者。对于各国采取的紧急旅行禁令,给英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尤其是物资运输受阻,日常生活受到影响。新冠疫情的防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一年来的疫情防控经验表明,戴口罩、隔离依然是简单且有效的措施。在疫情防控面前,需要百分之百的诚实,同时要以生命作为终极目标。

   新冠病毒是百年不遇的大瘟疫,“群体免疫”等模式难以与病毒对抗,更不要说取胜了。新冠疫情也是人类医学高度发达时代的大瘟疫,人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研究和了解病毒,同时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研制出了疫苗,并且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与注射。从根本上说,只有建立了抵抗病毒的系统,形成了免疫力,才能与病毒共存,或者将新冠病毒变成常规的病毒,新冠疫情变成常规的流行病。新冠病毒在英国、南非的变异造成了重大的挑战,那就是病毒太“狡猾”了,不断发生变异,人类抵抗病毒的系统也需要不断升级,抗击疫情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且艰巨的持久战。

   病毒变异之后,英国以及欧洲各国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包括德国、法国在内的各国采取了非常严厉的隔离措施。有媒体评论英国首相约翰逊的防疫政策是失败的,他本来可以颁布更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但是他犹豫了。相比之下,德国就采取了非常严格的防控措施,虽然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反弹,默克尔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但是,德国整体的疫情防控要更成功一些。这一年来与病毒的“战争”让人们逐渐明白一个道理,人类社会组织模式的差异只是小事情,病毒在地球上存在了三四十亿年,而人类的政治史不过只有几千年而已,人类无法消灭病毒,只能与之共存,或者病毒自然消亡,在病毒面前,个体自由要服从于集体或者群体生命的价值。变异是病毒对人类防控系统的反应,科学家认为,老年人以及体弱的人群是病毒变异的温床。

   约翰逊首相曾经感染新冠病毒,与新冠病毒进行过“战斗”,但是英国政府似乎没有将疫情防控视为关乎国民生命健康的“安全”议题。约翰逊关注的议题是英国脱欧谈判,在谈判陷入僵局之际,约翰逊飞到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进行会谈,二人在会见记者时发生了小插曲,冯德莱恩要求约翰逊“保持社交距离”,看起来,这不仅是英国脱欧的隐喻,也是冯德莱恩“疫情防控”的本能反应。由此也能看到,英国人的疫情防控观念与欧洲大陆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病毒的变异显然引起了欧洲的小恐慌,欧洲各国几乎是在第一时间颁布了旅行禁令,英国脱欧久拖不决,但是在病毒面前,英国的确已经“被脱欧”了。这无疑是英国面临的“至暗时刻”,也是约翰逊首相治理能力的“极限考验”。

©2010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12
联系电话(Tel):0431-85167192 0431-85166794 Email:iis@jl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