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会上,刘德斌教授将其翻译心得娓娓道来;在被问到关于这本著作的认识时,他将这本书的特点归纳成以下几点:
第一点: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
这本书是刘德斌教授迄今为止见到的唯一一本将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思想史和理论史、国际关系学制度化的历史融合在一起的著作。不论是刚入门的学生、亦或是某一个资深学者,翻开这本书都会有所收获。
第二点:这本书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所谓的国际关系学的来龙去脉。
刘德斌教授提出,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有二,一是揭露了国际关系学的来龙去脉,二是强调了这门学科的要素奠定于19世纪。
第三点:本书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概括为是西方历史、甚至是美国历史经验的总结。
刘德斌教授认为,尽管这个观点以前别的学者也提出过,但阿米塔·阿查亚和巴里·布赞这两位学者在本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叙述、阐释来证明人们所熟知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历史经验的产物。
第四点:所谓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和国际关系的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五点:全世界的治理结构有“中心-外围”的差别,但实质上讲所谓的国际关系学是中心国家的学问,是以中心国家间的互动为基础的。即:国际关系学是中心国家/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学。两位作者还进一步指出,在发达国家内部,也有“中心-外围”。美国是中心,其他国家是外围。
第六点:当前西方国际关系学的弱点。
弱点①欧洲中心主义,弱点②虚假的普世主义,弱点③种族主义,弱点④现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非西方历史经验的脱节。
第七点:本书存在的部分问题。
①本书阐释了什么是国际关系学,但容易给读者一个误解:国际关系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一样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②本书梳理了从19世纪以来非西方国家的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思想史,但不够深刻。
会议的最后,刘德斌教授与陈定定教授和各位参会者进行了互动,回答了有关于全球背景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间的关系、如何构建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语言与区域国别学研究等一系列问题,让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